其实教育的真谛在于爱,所有的人都爱自己的小孩,只是很多人爱不得法,不仅没有取得好的沟通效果,反而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成功并非一成不变的,成功的方式也可以有很多种,只要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在他所喜欢的领域内取得成绩,都算成功。有的孩子书读得不好,但是体育成绩很好;有的孩子数学很好,但是英语不行,这都是每个人正常的个体差异,家长不应该急功近利地要求每个孩子都成为“学霸”那样的尖子生,不仅学习好,还得在文艺、体育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专长。
中国家长最糟糕的一点还有经常拿自己的小孩跟别人比较,哪怕是一个家庭之内,也会老大老二分出个高下来,这种比较非常伤害小孩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相比之下,法国家长很少去拿孩子的弱点和别人比较,总是在孩子最擅长的事情上毫不吝惜自己的夸奖,如“你真棒”“你是最棒的”这种话语会极大地加强孩子的信心,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与孩子的沟通中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倾听,只有真心去听,才能理解,才能沟通,才能让孩子与自己交心。中国的家长多喜欢掌控,而孩子需要的却是倾听,有趣的是,家长倾听得越多,孩子反而愿意被家长掌控。
如何完善健全孩子的人格培养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人格健全,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人格的培养必须智商、情商同时并重。西方学者认为智力由三要素构成:记忆力、反应能力和综合能力,每个孩子在这三要素上可能都有不同所长,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尽可能通过玩耍等手段,把孩子的长处和爱好引导出来,如果孩子的事业就是他的爱好的话,那么以后他的职业生涯至少是快乐的,这样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让自己的父母失望,如果孩子感到自己已经尽了全力,依然没有达到父母所期望的目标,那么他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打击。中国家长经常给自己孩子设定偏高的期望目标,一旦孩子没有达到目标要求,还会横加指责,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已经做出了极大努力,这时候家长应该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寻找问题所在,耐心地帮助他、宽慰他、鼓励他,这样孩子也会变得更加包容、乐观,对自己更加拥有信心。
在法国出生的华裔小孩,很多会产生身份认同上的困扰,这也直接影响他们融入当地社会。而在身份认同和融入社会方面,情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家长,一定要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都倾注百分之百的关注和耐心,随时注意观察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问题特征,关注小事情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巨大压力,用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孩子即使在冲突的状态下仍然要保持对自己和对手的足够尊重。
人是群体动物,所以要想孩子不孤单,至少应该保证在任何一个陌生地方都拥有至少一个好朋友,然后以这个好朋友为核心,再建立小型交友圈,给孩子营造一个合适的成长空间。此外,要鼓励孩子多参与校园活动,比如学校组织的义卖、聚餐、郊游等活动,家长要积极配合,帮助孩子与人交往,与人相处。但对孩子的交友必须进行有效监督,现在社会环境复杂,家长应该与和自己孩子走得比较近的其他小孩家长也建立固定联系,尽量争取让孩子朋友的家长也成为自己的朋友。
孩子最初的社交活动由父母帮助建立,等他7、8岁以后,就可以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组织聚会、社交的能力,给孩子足够的面子、空间,给他自信,家长需要内紧外松、顺其自然地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逐步提高。
身教的作用在今天要远大过言传
中国人讲言传身教,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的情况下,孩子们通过网络所掌握的知识不一定比家长少,家长所拥有的也可能是陈旧的知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身教的作用就要远远大过言传。中国古代政论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育子女也正是如此。父母和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才能共同享受教育的美好和成果。
法国大公司招人时在素质方面的要求很简单,只有三项:会说话,会用脑子,还有一个好身体,这其实要求的是情商、智商和体格。换言之,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只要注重这三方面的素质培养,那么子女成年后自然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成为对自己对他人有用的人。
不管方法如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按照每个孩子的不同特质和专长,帮助孩子们健康、平安、快乐地成长。看着目标,但绝不忽略过程,让孩子教育的列车顺利驶向目的地!